WIP: 社会熵 —— 宇宙最后的真相
本文仍在更新中,由于本文属于长期项目,所以先放出来
本文的所有结论来自对各国政府的做法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正确,但基本都有实例可以证明,我没有时间进一步去调查验证这些结论。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本文的写作顺序比较混乱,想到什么写什么。
社会熵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概念,在上个世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中就讲到了社会熵,我坚持这本书中的观点:从熵的角度看,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人类无法继续发展,但本文讨论的主题是该怎样改变发展模式,又要怎么用好社会熵这个概念,以及从中延伸出了本文的题目 —— 宇宙最后的真相
1 社会熵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原子化
这里说的原子化不是社会学中的原子化,而是程序设计中原子化的变种,我们可以把一个社会分为若干个组分,这些组分的大小就是原子化程度,原子化程度越高,每个组分越小,原子化程度越低,每个组分越大。
我们可以灵活的划分组分,每个组分的大小并不固定,但应当有一些相同点,比如同一个地域,同一种职业。每个组分作为单独的矛盾转移单元。
原子化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首先我们要明确原子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社会熵的转移,更高效的制定措施,更高效的精准控制各组分的社会熵,原子化程度如果过高,会导致支出大于收入。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分,每天一堆专家商量着每个人应该干什么才能保证社会整体稳定,显然是不现实的,最起码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不现实的,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 技术条件也是分析社会熵转移的重要助力,强大的技术可以更好的维持社会稳定。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未来我们掌握了核聚变发电和更高效的计算硬件,算力变得不值钱(算力投入的价值要小于计算在当前原子化程度时带来的社会稳定价值时),我们可以让人工智能计算每个人都应该干什么。当然这只是个例子,在下文中你就可以理解规划每个人的行为是绝对不可行的,即使要这么做也只能作为最后的保底方案,这样会导致社会整体的社会熵过低,影响我们下文再说。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社会熵的核心思想是原子化程度,合适的原子化程度有助于社会熵平衡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例子。我高一的时候就在想,中国和外国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中国国内矛盾这么激化社会却这么稳定,后来我想到了答案:中国社会的原子化程度更高,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中国教育,中国的市场,能够很好的分割社会组分,为矛盾找好了释放和压缩的地方,具体的我们后文再分析。
2 矛盾转移
矛盾转移是社会熵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这里的社会熵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矛盾,但是它比矛盾具有更多特别的属性。让我们回归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对社会来说,矛盾越多,无序程度越高,矛盾可以转移,转化,和社会熵很相似,但并不完全是社会熵,社会熵具有比矛盾更复杂的特性。
关于矛盾转移的具体内容和了例子,我放在了先前写的另一篇文章中国教育与矛盾转移
中,也在这个项目中,其中有一些不足,我做一些补充。
这里其实很详细的解释了中国社会的原子化程度,相较于外国是更高,更灵活的。
那外国呢,显然是没那么高的,外国,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子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将人按拥有钱财的数量划分社会组分,这显然也不怎么合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程度要远低于社会主义社会。
3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不断负熵,能量的来源是外界环境和其他社会组分
社会熵并不是一个与外界毫无交互的彻底抽象的概念,他与外界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交互,能量耗散的过程就是社会熵增的过程
wait…
4 矛盾可以是阻力,可以是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即阻力无穷大,所以不可能不存在矛盾
变数意味着发展,而对于一些想象中的“完美社会”,比如乌托邦,他们的社会熵很低,也就是低熵社会,变数很少,或者说不存在变数,就如同不断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样,没有意义,更无法前进发展。
这种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在这里肯定因素显然是动力(变数,或者说奇迹),否定因素显然是阻力,低熵社会缺乏变数,也就是缺乏肯定因素,一个事物缺乏肯定因素那就根本不存在。
所以说这些所谓的“完美社会”不可能存在,低熵社会不可能存在,所以社会中不可能不存在矛盾。
但社会可以有低熵的倾向,即想这这种所谓的“完美社会”发展,他们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在追求低熵的过程中走向社会灭亡,一种是被产生的矛盾拉回正常社会。
永恒的秩序与死亡无异,毫无奇迹,被永恒所困,这就是低熵末日
什么‘永生’啊,‘永死’罢了 —— 《中国2185》
5 社会内部存在矛盾,矛盾可以转移,转移可以看作负熵
要解释这个问题极其困难,首先,我们要知道社会熵的负熵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6 社会熵平衡的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但不是最美好的社会,乌托邦这类“美好社会“无法稳定存在,会自发的向无序状态演进
在第五条中,我们已经论证了乌托邦这类“完美社会”不可能存在,但对这类社会的解决一笔带过,下面我们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 社会熵平衡的社会是最稳定的社会,但不是最美好的社会,乌托邦这类“美好社会“无法稳定存在,会自发的向无序状态演进
- 社会发达程度不同的社会转移矛盾的途径不同
- 矛盾的转移是抽象的过程,发达程度不同的社会转移矛盾的对象不同;转移矛盾的对象可以是社会其他组分和其他社会
- 社会熵平衡是一种社会的宏观状态,不能由单独分析社会各组分得到
- 要使社会达到社会熵平衡状态需要综合分析社会各组分矛盾转移情况
- 矛盾转移的代价是转移目标的社会熵增加,对于低熵体来说,熵增加的最终结局是死亡,直接影响是寿命缩短
写在最后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是两个经济学家写了一本物理学的书,很不靠谱。这篇文章是一个程序员写的,不知道靠不靠谱(?
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我用中国政府举了很多例子,看起来有点反动,但当你用熵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你会发现一切都做不到所谓的“完美”。
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所作的这些看似“不人道”的事都是向稳定做的妥协,为了把社会拉在那个混沌边缘,不坠向混沌或进入低熵末日。
而作为近几个世纪的终极答案 —— 社会主义,它能实现吗,我在这里可以给出答案,这里不可能。
事实上,实现“社会主义”这类社会这个问题是有解的,这个解无处不在,出于某种原因,我不能告诉你它是什么。